云自闲

慎始善终

跨服聊天:继续深扒古诗词/汉书中的战争场面

前言:突然想起这首诗是写卫青的  

加粗为引用:


先来看诗词:


和张仆射塞下曲

卢纶

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

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


诗以月总起,月的形象通常是皎洁耀眼的,“黑”字来得巧妙,月黑即是无月,或者月亮被阴云遮蔽,暗含环境之诡谲与心境之阴沉。另外“黑”字居然是入声,音读来就很逼仄,“黑”字是此句的重心。雁乃候鸟,从后文看时间在寒冬,此时的雁表面虽高飞,实则惶惶于奔逃性命之中,身心俱疲。另外雁也是玄色,在黑夜中形同隐身,在黑夜中十分渺小,此处也暗示单于狡诈以及追捕过程中的艰难。两个意象构筑了一个看似漫无边际实则很促狭的情境。两个意象皆是暗指匈奴单于。第二句直接转为叙事,视角由至高处转向低势,镜头一落千丈。有了首句打底,不难看出逃跑路上的狼狈与张惶失措,单于乃是匈奴的最高首领,首领尚且如此,下属焉能好到哪儿去?可见这场仗打得一败涂地,此句暗写汉军英勇。第三句笔力转向汉军,发轻骑追击,此时的心境应是意气风发的,但开头“欲将”二字又抑制了这种得意之情,暗含一种力不从心之感,此处暗写战争之艰难,以及汉军的损耗同样严重。这句除了“骑”以外皆是虚词,初看觉得非常寻常,细品下来意却不虚,有点意思。末句又以景结,大雪即严寒之貌,朔风刺骨、冰地难行再加上漫漫黑夜……所用全是冷暗色调,但大雪的色彩毕竟要明亮许多,在整个境中都十分突出,这又与首句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在意上又相合。“满”有两层含义:一是修饰雪,表示雪盛,此时弓刀也绝不可能少,否则撑不起前面的境,即雪和弓刀俱多;二是修饰弓刀,弓刀拉满,言下之意即汉军英勇、精气十足。弓刀也是冷暗调,颇有种十面埋伏的感觉,尾句又一次回环加深了战争的艰苦。另外首句写天空,仰视的视角,尾句写地,雪由天上而来,弓刀也呼应了首句的“雁”和上句的轻骑,对比起来“雁”仿若囊中之物,结构精妙。第三句基本皆虚,第四句都是实意,像是对上句的补救,看来却不觉违和,也是有意思。

诗以景起以景结,中间夹杂人事,并无对仗和雕琢,但也质朴流畅,结构上仍是层层递进首尾呼应。全诗似是由尾句抒发而来,分看中二句依然觉得平常,胜在境好,值得描摹。

另外,当时的情景应该还有烽火、鼓角、山川、枝桠等等画面。这些景或许过于明净,作者弃之不用,惟以“黑月”、“雁”、“轻骑”、“雪”、“弓刀”突出其冷峻。或许是为了配合“遁逃”,画面以无声的静景居多,惟突出雁声和轻骑的马蹄声,匿物声而突出人迹。细究一下,前两句皆是小景,后两句景逐渐弘大起来。也是一个对照的手法。



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》

昏,汉匈奴相纷挐,杀伤大当。汉军左校捕虏,言单于未昏而去,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,青因随其后。匈奴兵亦散走。会明,行二百余里,不得单于,颇捕斩首虏万余级,遂至窴颜山赵信城,得匈奴积粟食军。军留一日而还,悉烧其城余粟以归。

汉书原文跟诗比起来显然少了许多意趣。重点在信息点明确,但是依然可以从时间、数量词和形容词可以看出战争的精彩,以下是具体分析:


昏,汉匈奴相纷挐,杀伤大当。(纷挐:混乱厮杀貌,这里看初时战局不明朗,双方势力相当,后句杀伤【大】当,意即汉军强势。)汉军左校捕虏,言单于未昏而去(【未昏而去】嘿老狐狸逃的真快,真怯战。未昏和昏的时间看起来隔不了太久,汉军获得情报的时间真快)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,青因随其后。匈奴兵亦散走(轻骑是当时的精锐部队,散走乃溃逃貌,两厢对比势已宣明。)。会明,行二百余里(连夜作战,路途漫漫,汉军机动能力很强了,单于的遁逃能力也挺强),不得单于,颇捕斩首虏万余级(虽然首领逃了,但【颇】和【万余级】,战果还是很丰硕的),遂至窴颜山赵信城,得匈奴积粟食军(从这里看,此乃匈奴腹心之地,粮仓历来是兵家重中之重,此地丢失,已然暗示匈奴大败)。军留一日而还,悉烧其城余粟以归(扫荡一整天,【悉】烧余粮,极大的打击了匈奴的社会生产力)。


原文的重点其实是在战果:斩首万余级、悉烧其城余粟的层面。唐诗截取了汉军发轻骑夜追单于的场面,再佐之以环境描写。各有亮点。

私以为汉书原文前文两军在黄沙中作战的场面也很精彩,什么时候有心情再分析一下,看了许久诗词,累了。


评论

热度(22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